当听到常升嘴里说,整个应天府的勋贵和富商们,为了“支持”明日的拍卖会,已经筹备了八百万两银子作为拍卖资金时。

方才平复了心情的朱标又噌的一下站起了身。

连面前的茶盏被打翻一旁,碰的满桌的餐盘作响,引得门外的内侍抬头来看也顾不得了。

常升斜眼一瞥。

挥手将“凑热闹”的内侍驱离,这才站起身,将小朱按回了座位上安抚道。

“姐夫且坐下吧。”

“堂堂大明太子,一国储君,为了区区八百万两一惊一乍的怎么行?

朱标闻言,一副你说的是人话么的神情瞪了常升一眼。

愤愤然道:“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?那可是整整八百万两银。”

“大明的赋税你看过。”

“一年的钱税还不过三百万两,将所有粮税折银,一年下来也不过一千二百万两银上下。”

“八百万两银,这可是大明一年赋税的近七成。”

“合足足一千六百万石粮食。”

“是父皇所要征收的军粮数目的八倍。”

常升直接泼了盆凉水道:“这八百万两银子又不会都给你。”

接着就给他现场计算。

“不算其他,整个拍卖会的异域珍宝总数不过六百。”

“而参会宾客足有千余。”

“加之司南日晷和千里镜合买才算一套,还有那成套的琉璃杯具,以及不乏有意欲多拍者相互争斗。”

“挤兑下来,这八百万两银中,能有三成落袋就差不多顶天了。”

“三成!”

听到这个比例,朱标的情绪就像被抽了积木般瞬间垮了下来。

但转念一想。

八百万两的三成就是二百四十万两银,除去其中要拨付给常升的两成分红,这还剩下一百九十万两。

也就是说,宫里一分钱没花,

只是借钱周转了一道,就拿回了六十万两的现银,还有折银近二百万两的珍宝。

连本带利翻了三倍。

简直赚麻了。

可当心中这点喜悦渐渐消退,朱标心头却陡生疑惑,蹙眉问道:“等等,八百万两。”

“应天府中的富户加起来竟有这么多钱银?”

朱标突然想起来。

在大明开国之初,战乱未平,粮食未丰之际,为了收复中原维系于北元的作战,不论是老朱还是当时的李善长,都曾以朝廷的名义,向应天府内的富商大户拆借钱粮。

但结果非常明显。

这帮人都说穷。

当时的老朱还需要这帮富商大户替朝廷稳定后方,也就没有强求。

可现在看来,他们哪里穷了?

一个个都富的流油。

要知道,常升发的拜帖中,还有相当一部分低调的富商没有邀请呢。

面对小朱的疑惑,

常升坐回了位置上,笑着反问道:“是什么给了姐夫错觉,认为这些富商穷的?”

朱标闻言哑然。

他也不知道这种印象从何而来?

只觉得这些商人,经历了宋元两朝,又逢乱世,在路途不通的情况下,家底好似理所应当的被掏空了。

见朱标不回话,常升又换了种说法。

“我翻阅史料发觉,宋朝时,朝廷一年的赋税约莫三千五百万两银(查史料考证的,那什么一亿六千多万两银子税收的麻烦自己去查,拿出实证来),而今,大明朝廷一年的赋税才有多少?”

“还不足宋时的四成。”

“姐夫想没想过,这么天大的差异,中间的差数哪去了?”

朱标到底是通读了经史的。

略一思量便答道:“宋朝与本朝税制不尽相同,宋朝收税是将各地的赋税全部收归中央,再行拨派。”

“而本朝是让各地府衙留足本府所需的赋税之后,提交税表,再将剩余的税粮送至中央,或者送入两仓。”

“其次,两朝的田亩总数,税收比例也不一样。”

“再者,宋朝重商税,不仅有海运的船舶司,对小商小户的征收比例也过重。”

“本朝轻薄赋税,藏富于民,故而有此差,”

常升由衷的点头,甚至想为朱标鼓掌。

但点头后,常升又正色道:“那姐夫以为,宋朝的赋税,都足额收齐了么?”

朱标思衬片刻,答道:“先从地方收至中央,中间多少会有贪官漂没,十成不敢说但六七成大约是有的。”

听到这个结论,常升忍不住笑了。

笑的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jjshu.cc】

小说推荐